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管理學名詞解釋3


43.  SWOT分析(SWOT Analysis):SWOT分析是以環境的資料累積作為基礎,其目的在確認組織所處環境中的各種有利機會、所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威脅、以及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
44.  OST制度(Objective Strategies & Tactic System):簡稱「目標、策略、戰術」貫聯制。
45.  IPPBS制(Information/Planning/Programming/Budgeting/Scheduling):目標式管理制
46.  目標(Objective):一項在確定的時間內,必須達成之特定結果。【數量化、有時間性、具挑戰性、可書面化】
47.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係將組織整體目標藉由參與管理,逐層轉化為各階層與各單位的子目標,形成一目標體系,同時以訂定目標做為激勵員工的工具,定期回饋上級共同討論進行績效評估,是一種完整的規劃與控制程序。
48.  參與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係指決策過程由部屬和上司共同參與制定,也就是說,部屬實際分享直屬上司的決策權。
49.  組織(Organizing):只要是人與事的結合,並且在層級的結構上職責和職權的配合就是組織。【職責與職權的配合/層級的結構/人與事有系統的配合、協調/具有複雜化、正式化、集權化等特性】
50.  7SStrategy/Structure/System/Shared value/Staff/Skill/Style
51.  控制幅度/管理幅度/監督幅度(Span of Management/Span of Control/Span of Supervision):指一位主管能夠有效監督部屬的人數,或向同一位主管直接報告的部屬人數。
52.  正式組織(Formal Organization):全體組織成員之權責均明確劃分、權力系統由上而下層層節制、組織結構分明,分層負責。
53.  非正式組織(Informal Organization):不受正式組織直接監督控制、可協調組織協調機制以彌補正式組織之缺失。
54.  帕金森定律(Law of Perkinson):組織愈久,冗員愈多;組織愈大,主管愈不用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委員會人數愈多愈接近無效率點
55.  彼得原理(Peter’s Principle):當一個人晉升,升到他所無法承擔的能力位置時,而影響到組織績效。
56.  部門劃分(Departmentation):就是根據某種構想或原則,將個別工作予以組合之過程。
57.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工作分析是對特定工作的運作和責任歸屬等的研究以及資料收集的過程。
58.  科層組織(Bureaucracy Organization):有明定的法規與制度,職權遵從層級性及專業分工等原則。
59.  扁平化(Flattening):組織藉由減少組織層級數目,擴大控制幅度的方式,減少組織中因層級而造成的溝通障礙,並強化組織反應速度的過程
60.  專案組織(Project Organization):針對某特定任務,由組織各部門調集專業人才,並指派專案負責人在特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61.  矩陣式組織(Matrix Organization):矩陣式設計是透過「雙權結構」,結合兩種不同的部門化形式。
62.  創新式組織(Innovative Organization):將組織結構分為「創新性業務」與「例行性業務」兩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